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認知科學家的聖杯之旅

生命像一條繩索,風險繫兩端:初生時可能的生理缺失,老化必然帶來的心智衰退。科學家如何搶救這兩端的認知危機?

撰文/曾志朗

每個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條等速延伸的直線繩索。一端是起始,之前是空無一片。隨著時間流逝,繩索逐漸加長、變粗、增強,還畫上五顏六色。眾生芸芸,每個人的繩索各有風光,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堅韌厚實,有的細軟柔弱,時有崩斷之虞。但個別的繩索再繽紛多彩,所有的繩索都會終止在另一端,之後也是一片空無。就以客觀證據為基礎的科學論述而言,發韌和結末兩端之外,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這兩個概念,只是生者主觀的期待,在科學上並沒有意義。
那應如何看待生命的客觀意義呢?首先,最容易測量到的數據當然是那條生命繩索到底有多長。這有點難,但不是太難。現代人的墓碑上,不論國內外,都會記載亡者的姓名和生卒年,各國政府也都有戶政資料等記錄,因此各地人口的生命長短可以很精確測算出來。但科學家關心的當然不只是現代,重要的是,從歷史的角度,那條生命繩索曾發生變化嗎?如果有,那是什麼因素使它們產生變化?那也不很難。只要由考古及古籍記載中去估算,有兩個主要的切入點,一是時間,一是空間,兩者比對,其間的交互作用就會引導出造成生命長短變化的背後原因了。
從時間的縱軸看,兩千年前的生命繩索並不長,平均在40歲以下,而且由有文獻記載的各地數據比對,並沒有太大差異,也就是說在古羅馬如此,古代中國也是如此。經過一千年後,中古歐洲文明城市人民的生命繩索延長了10年,到50歲左右,中國也差不多,但兩地之外的其他地區,生命繩索的延長就很有限了。
再過一千年,到了20世紀時,歐美文明城市人民的生命繩索又延長到65~70歲之間;中國因為戰亂,估算較不準確,但亞洲地區一些西化的城市,人民的生命繩索也延伸至65~70歲,日本甚至號稱到了75歲,但其他地區卻只延伸到55歲左右。
現在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的統計指出,工商進步的文明國家都到了80歲左右,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人民,生命繩索才延伸至一千年前那些文明進步國家的水準,約莫50歲上下。時間、空間的分佈,反映出各地生命繩索的長短不一,再檢視這些差別地區的生活文明,則很清楚顯現背後的主要原因,即科學進步、醫療技術優良和教育普及,是這條生命繩索得以不斷延長的基本原因。
理論上,在這些文明國家的人民,他們生命的延長都可以歸功於科學、醫療和教育的進步,但實際上卻有相當比例的兒童因為先天的生理因素,無緣享受文明進展帶來的好處,例如威廉氏症、唐氏症或失讀症患者,他們在語言發展和認知功能的發展上都發生障礙,成為未來知識學習和社會學習的邊緣人,或更甚者成為不得其門而入的「外星人」。對他們而言,這條生命繩索通常不會很長,但即使不斷線,也是危繩一條,令照護者處處勞苦,時刻擔心。科學不斷進步,難道束手無策嗎?我們不能在生命繩索的起始端就找出可疑的認知缺失標誌,設計出介入補強的教導方案,讓這些處在危機風險的幼兒,將來的發展有所保障嗎?
內容引用來源: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prespective&id=2351
出處:科學人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新公告

學員作品

分校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