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承電腦忠孝分校
出處 : 數位時代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6902
如果未來有人想要撰寫關於台灣網路的時代故事,詹宏志絕對會是最吃重的角色。40歲才投入創業,經歷過《明日報》4億台幣的大失敗,但也推動包括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商店街兩大網站,順利IPO的大成功,近幾年更是以一夫當關之姿,不計毀譽的與政府單位正面爭論政策的合理性。他相信,進步原動能,來自破壞恆常穩定,他期待,現在年輕人能夠比他當年更有勇氣,站出來擔起時代的責任。關於網路20年、關於人生、關於台灣社會,6個主題,6個觀察,以下是詹宏志關於台灣市場看法的訪談整理:
台灣的網路發展,跟美國或中國不一樣,這兩個國家的規模創造了大型公司、創造了英雄,我們因為沒有產生真正的產業英雄,所以沒有產生那種全國性的焦點,但如果談論網路對生活的滲透程度,台灣確實比美國、大陸都高。比如電子商務佔全體零售業的佔比,台灣11.4%,中國大陸是8%,美國是8.6%,台灣正因為市場小,競爭激烈,所以反倒應用是快的。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台灣故事值得談,因為美國跟中國的故事,主要是透過資本市場的大量投入,來協助一個正在發展的這種概念、這樣的形式,全世界大概數不出10個國家有這個條件,其他國家很難複製,連日本都很不容易,可是台灣大部分的故事,拿到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他們一看就懂了。
之前Google委託麥肯錫做過一個網路IGDP的概念,就是計算一個國家經濟動裡面,經由網路所產生的產值有多少,這樣算出來瑞典是全世界第一,佔了6.3%。這裡可能有有一個可疑的地方,就是台灣的數字也許包括了網通產品的產值,但我的意思是說,一個小經濟體, 跟著起作用的能力是快的,更何況台灣還不是一個全力發展的地方。
其實我從來不想台灣跟中國創業家的位置的不均等這件事的。因為你不能選擇父母嘛,你很難選擇你所在的社會。你可以去中國大陸奮鬥的,但你去,你就是一個外來者,你是一個流浪者的奮鬥方法,跟母國市場的奮鬥方法不一樣。
選擇留在台灣,我覺得那是沒有更好更壞的,跟大陸比起來,台灣沒有那麼多的目光,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供你挑選,或是支持你,但是相對來說,台灣一個構想到實現,距離是短的,你比他容易完成一個模式,因為你的市場沒有很大,所以你可以很快的把一個東西做出來。
在大陸你要把一個東西做出來,只要那個東西看起來有一點可能,今天是一家,明天就變成4000家。就是說,後來幾乎都像抽籤一樣。所以你在那個社會有那個社會的另外的苦楚,所以你有你的優點和缺點。
可能是因為我是出版出身,所以我很少抱怨我的社會處境,做出版的時候,台灣跟大陸是完全不通的嘛,所以你也沒有大陸可以想,你要出的每一本書你想的都是這兩千萬人。
這個就是你的社會,你要還是不要?就是你要不要做這個事呢?如果你想做出版,你就是要在這樣的條件裡頭做到最好。我沒有別的方式可以想,我也沒辦法羨慕美國,我也沒辦法羨慕日本。那時候大陸還不是一個可以羨慕的地方嘛,80年代還不是。
我不記得是哪一年,一次到法蘭克福書展,被邀請去參加一個中小型出版市場的座談會,我旁邊是斯洛伐尼亞,立陶宛幾個國家,當場我變成裡面最大國,兩千三百萬人,其他另外最大的國家是一千萬人,另外的是什麼350萬,你才發現你有什麼好抱怨的?
全世界有更多國家比你更困難,他也要做出版啊。他不作出版,那個語言就沒有書啦!你不可能說其他國家因為那麼大可以出很多書,我不能,那你的小孩要怎麼辦?你還是要出嘛。我前面的20年的職涯是出版,我幾乎不會抱怨我的行業,因為沒有比那個更壞的行業了。我到網路我覺得這個行業好的很,好到我都不好意思。
所以我如果是窮人家出身,我就會想,窮人,在什麼時候會變成優點?在什麼時候會變成一個優勢?相對於有錢人。那我如果生在一個小市場,我就要想小市場在什麼狀況底下會變成一個優勢?我總要先把那個優勢發揮出來,再看看我有什麼能力去參加那個大的市場。
任何一個創業者都要天生我材必有用啦,包括你自己的元素,包括你周遭環境的那個元素,最好是拿來應用啦,周邊的一木一石都可以變成武器那樣。你可能要這樣子的想法,才是真正有創業家精神。
創業者的意思本來就是跟這個社會原來的認知或是原來的支撐系統是斷裂的,那才叫做是創業嘛。做不到的,被你做出來,那才是創業嘛,如果都在邏輯當中,那只是排序而已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